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资讯 > 行业新闻 > 2024全国两会,心理健康工作备受关注

2024全国两会,心理健康工作备受关注

发布日期:2024-03-15 11:09:52 浏览次数:121

聚焦两会

今年全国两会,心理健康工作备受关注。各民主党派中央、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从心理健康的筛查、监测、预防和干预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许多思考和建议,以期多措并举构建心理健康协同机制,多方共促营造心理健康良好氛围。

民进中央: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

民进中央在《关于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的提案》指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但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仍然不断上升,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格局还没有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各条块间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类施策的工作标准仍未建立、教育功利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亟待消除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转介、休学、复学评估,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助力打造更智能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方面,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文件落实落地,将落实情况纳入有关工作考核、巡视巡查、调研督查等工作范围。切实发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作用,鼓励专业智库、心理学会或协会参与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工作力量,依托公安网警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网上巡查机制,将预警发现线索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主体并进行干预,形成“预警研判—流转办理—盯办反馈”的预警线索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尽快建立着眼长远“防未病”与目前“治欲病”“治已病”并重的分类施策工作标准。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应经常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及时辨识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变化的状态,评估风险、预测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应分类制定不同的政策着力点,“防未病”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做到“五育并举、融合育心”,配齐用好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治欲病”“治已病”方面,从学校、家庭、卫生健康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不同主体角度,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全流程指导手册,消除工作死角。还应加大精神心理儿科建设,在地域间、城乡间合理分布精神卫生资源。

三是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的要求,由各部门、各地方开展自查自纠,禁止各种变相宣传炒作中高考升学率、不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挤占学生正常睡眠和假期休息时间等教育功利化行为。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打通青少年生活学习场域与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避免学校教育过度封闭。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与健康文化传播,消除社会对精神心理病人的偏见,消除学生家长和青少年自身的病耻感。鼓励开发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技产品,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器人、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等。

民盟中央: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疏导,整合各方资源,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民盟中央建议,首先,要强化源头预防,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加强家长学校建设。

其次,要强化过程疏导,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干预能力。通过培训、考评等,增强教师的沟通、说服和教育能力,以及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加强早期筛查,在学校定期开展对抑郁障碍、社交困难相关心理问题的筛查。加大人工智能辅助筛查技术的研究投入。

最后,要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心理健康问题处置能力。例如,加大统筹力度,成立市、区、街道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培养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等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建立心理咨询求助便捷平台;加强闭环协作,建立学校、社区、医院等协调联动信息共享机制等。

九三学社中央: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加强。建议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同时,提案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呼吁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农工党中央: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预防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

农工党中央提交的《关于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预防自我伤害行为的提案》,聚焦于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预防,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案建议通过抓预防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基地,建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的服务机制。同时,强化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确保心理健康相关经费投入,推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科研,进而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的服务机制。

台盟中央:建立青少年全周期心理疾病防治体系

台盟中央的《关于建立青少年全周期心理疾病防治体系的提案》呼吁从儿童时期开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问题。同时,提案还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等建议,以全面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 刘广:建议完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他在《关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提案中表示,构建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可以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为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还建议完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领导组织机构,在学校指导性意见下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危机干预制度,提高校园基层工作人员的危机干预意识,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健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内部沟通协作机制,校家两级是危机干预组织网络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好的联动机制,势必发挥更大作用;明确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运行中的权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性较强,应广泛重视并加强体系内非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部门和非专业人员的培训,发挥教辅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张志勇:建议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他提交了《关于加快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提案》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

一方面,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把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要求,作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一票否决”的刚性指标。

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限期为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开齐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课程。

同时建立青少年心理问题校家社协同辅导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卫联合会诊、干预和康复机制,依托公安网警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网上巡查机制,还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落实相关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考核、巡视巡察、调研督查等范围。强化条件保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和医师队伍建设,健全心理疾病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技术保护儿童战略,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对电子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前置审查。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 杨扬:借助体育以有效改善和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她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体育强心作用、保障学生体育活动的提案》中指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她提出七点建议。

一、切实落实“学生校内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相关要求,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对此建议纳入学校领导绩效考核。 

二、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等。

 三、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将有助于确保体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育心理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开展心理健康体育活动。

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如团队拓展、校内、校际间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增强集体荣誉感、互帮互助。

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和社会普及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体育活动。

七、加大乡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关注和支持力度,大力鼓励和动员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投入资源,在乡村学校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相融合的公益项目和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相关工作机制

他认为要高位谋划,设置一批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专项课题,为心理学发展、人才队伍壮大、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方案。力争用最大力度和最短时间,为高校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保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预警等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大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的提前摸排和监测

各个大中小学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提前摸排、监测,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提前干预并加以处置,特别是要增加心理健康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的保障。建设心理健康相关场所、师资力量,包括心理健康师的培养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王笃波: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水平

他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水平的提案,建议首先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营造尊重、关爱、包容、帮扶的良好氛围。统筹各类媒体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特别是精神障碍的知识,推动全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理解与接纳;倡导“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强调精神障碍的可防可治;宣传精神类障碍康复案例,减少公众的刻板印象和病耻感;强化政策引导与法律保障。

第二,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及预后的过程把控,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监测预警,指导高校开展多频次、全覆盖的心理普测;建立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一体化系统,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由相关部门联合研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转诊及治疗恢复等一系列标准流程,指导高校规范开展相关工作;强化家校协同,用好家长课堂,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提醒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工作;研究制定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强化校内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强人文关怀,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第三,优化大学生精神障碍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相关医疗保障待遇和支付政策。深化医校协作,促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高校协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等非重性精神障碍的诊疗服务;推动落实精神科医生进校园定期坐诊;地方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承受能力和当地保障需求,逐步将治疗周期长、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常见精神障碍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慢性病、特殊疾病保障范围。

第四,建立区域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培训平台,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完善以区域教育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大中小学校为主体的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训网络。开展青少年疑难危重心理问题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研究等专题研讨,满足区域内对于监测预警、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相关专业培训的需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洪伟: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他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作为教师,他们通常是第一个可能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人,因此,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此,他建议从建立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和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入手,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构建全面的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方面,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民政、工会、妇联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区域内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包括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从教师的身心健康出发,合理设定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职责与边界。

在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指导机制方面,他建议加强职前培养,在教育、资格认证、培训等环节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通过建立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开展课程研发、案例共享、资源共享等活动,提升大中小学教师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进一步增加专(兼)职心理教师的配备,畅通心理教师的职称和评优渠道。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育能力”,强化各学科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形成“心理健康,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 张其成: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

他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多发受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学校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大原因。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其对人格教育的作用不同于药物治疗,它并不直接针对心理问题本身,而是生命的整体提升和超越。为此,他建议:

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资源,面对青少年人格成长形成阶段的心理学需求,开发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人格塑造系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五育”之中。将学生人格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将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中。

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改变固有教学模式。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既不要碎片化,也不要肤浅化。要改变传统文化“背默考”的固有教学模式。答案的唯一性、教师课堂的权威性等,导致学生思维的固化、心灵的禁锢。要学以致用,根据人格教育不同章节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作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 季加孚: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

他在《关于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的提案》提议:

第一,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注重实践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普及放松深呼吸训练、正念冥想、有氧运动等心理技巧教学;增加学校非课程性质的心理团体、工作坊、讲座、专业机构实践体验的频次,缓解学生压力。

第二,优化专业心理人才资源配置。有序推进行业领域青少年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学校心理咨询人才培养的投入;调整临床心理硕士培养模式;对专业心理机构为社会进行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

第三,强化学校心理辅导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比例;建设各类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提供线上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技能培训;加强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技能、注意力和执行功能、自控力管理等专业心理干预培训;完善心理教师职称晋升体系和专业培训。

第四,完善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机制。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宣教,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提供分类、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借助数字技术可普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技术产品;建立家校协同定期沟通机制,消除心理病耻感;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坚强的品质;鼓励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第五,大量加强针对性科学研究与转化。鼓励教育部门与精神心理行业领域专家联合,建立中国人群儿童青少年专属队列,开展常见心理问题规律和机制探索,研发和推广心理问题防治关键技术。

第六,推进和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响应支持系统。加大对心理援助热线投入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求助意愿;多渠道整合协同各类心理援助资源,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加大精神科医院、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对各级学校的定点支持,入校开展精神卫生相关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赵长龙: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能力

他建议加强社区医生对危机青少年和风险家庭的识别能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识别、诊断及干预能力培训,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基于社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试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讲座、培训,加强社区在家校之间的连接作用。

此外,针对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但医疗资源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不足、病床床位不足、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等问题,他建议加大儿童精神科医生培养,提高儿童精神科医生待遇;同时建议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知晓度,使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正确地认知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消除病耻感。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 张金英:多方参与合力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

她提交了《关于预防网络游戏沉迷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建议加强对网游企业监管力度,要求游戏制作商改进易诱发青少年成瘾的游戏规则,不断开发设计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内容,做到“疏”“堵”结合。她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形成合力,采取积极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

首先,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了解游戏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引导他们正确平衡游戏与其他需求,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抵抗网络游戏诱惑的能力。

其次,强化网络监管措施。加强对网游企业的监管,推动开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游戏内容。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网络准入制度,明确使用内容标准,严格落实使用时段、时长等规定,推动建立健康的游戏环境。加强监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开发并进一步完善网络游戏监管APP的功能,使其在电脑和手机中,随时监测不健康信息和不良游戏的传播。

最后,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制定关爱青少年成长综合方案,推动多方共同行动。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社会共治模式”有效落实。重视舆论引导,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强化企业自律,自觉对标对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要求,营造健康安全网络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郭毅:开展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他认为,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需构建中国式健康教育体系。应尽快编制符合我国社会形势、文化传统和中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把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技巧、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

同时,不断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科学素养和心理技术水准,广泛动员全体教师积极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打造一支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师资力量。

他认为仅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能完全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凝聚起家校共育的广泛力量和社会共识,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家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华北理工大学校长 张福成:关注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

第一,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双提”政策。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需通力合作,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双提”政策。开发或引入兼具发展性、针对性、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素质教育新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多维度提高升学率。

第二,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指导各地各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多渠道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破除“唯分数论”,指导亲子双方认识和接纳彼此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高其处理亲子关系和家庭冲突的能力。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制定常态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分级救助体系,通过建立各学龄阶段青少年身心健康筛查量表等心理测评档案,实现心理预警监测,避免其走向极端,实现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第四,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加强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以专家协会为支撑、专业人士为骨干、志愿服务团队为补充的青少年心理服务队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评比通道,加强对心理教师任课资格的考评,促进专兼职心理教师成长。

第五,关注重点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以及存在生理缺陷的青少年,由于承受更大的主观、客观压力,更易产生焦虑紧张、消极压抑、叛逆厌学等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要发动社会力量,发挥组织能力,密切关注重点群体的身心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吉林省委会主委 冷向阳:将心理健康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

他调研发现,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针对青少年心理诊治工作的专家队伍也亟待加强。

他认为,应从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网络、将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由政府出资建设中小学数字化心理健康辅导平台等着手补齐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徐睿霞:打通心理治疗师职称系列评定,促进心理治疗事业良性发展

她提交了《打通心理治疗师职称系列评定》的提案,认为当前我国医疗系统内心理治疗师职称系列还不完整,仅设置了心理治疗师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无高级职称,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主要是精神专科医院,也包括开设心理门诊的综合医院)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不能按照程序评定高级职称。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心理治疗师群体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提升。她还以内蒙古自治区举例指出,精神专科医院承担医科大学精神病学与应用心理学的部分教学工作,其中包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期带教,但按照要求副高级以上职称才能参加带教工作,心理治疗师因职称问题,无法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提供更多的指导。目前,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北、河南、湖北等部分地区的心理治疗师可以评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而大部分省市仍未将心理治疗师纳入卫生系统高级职称考试和评审中。

为此,她建议应打通心理治疗师职称系列,尽快畅通心理治疗师职称系列设置高级职称,促进心理治疗事业良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 马珺:政府牵头整合资源构建心理健康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中国模式”

她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生命教育实施纲要,构建“全生命周期”生命教育体系,向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相关知识。构建由教师、管理干部、辅导员、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预警监测机制,加强朋辈心理信息反馈机制建设。

政府牵头加强精神专科医院与学校合作,专业精神科医师定期坐诊学校;组织社会力量加大对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对非医疗机构商业心理服务统一管理,共享心理健康信息。关工委应探索与卫健委等部门合作,将精神障碍学生患者纳入专项管理。

除此之外,她认为还应该加强源头教育,对婚姻登记人员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加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婚姻家庭文化,宣传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和家庭教育观。通过妇幼医疗机构、妇联、幼教早教机构、社区等,在全社会普及婴幼儿期心理健康知识,共同构建保护婴幼儿健康成长的保护网。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 潘碧灵: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她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畅、课程体系重复、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档案缺失等。

她认为,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需要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三是需要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四是需要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甘华田:加强医教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他建议,学校与卫健系统、专业医疗机构组成联盟,充分开展“医教协同”,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成因的调研分析和解决对策的研究畅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强化两部门合力,充分发挥“医教协同”优势。他建议,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携手,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等,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之间的对接工作,一是定期选派心理专家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提升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以及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二是不定期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对学生进行评估—咨询—干预等措施,构建一套学校心理教师可遵循的相对完善的医学转介流程,对心理高危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学转介”,使他们能够顺畅的接受到科学规范的医学治疗,并且加强对学生就诊后跟踪随访工作,医嘱的执行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三是学校应发挥好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心理工作桥梁作用,通过“三方会谈”,从多角度,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取得班主任的理解和配合,准确获悉家长对于“医学治疗”的真实态度,提示家长重视“治疗窗口期”并指导家长进行配合及心理专科的挂号治疗流程等。四是组织专业医疗机构进入校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为广大师生心理健康筑牢“防护墙”。帮助营造重视和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师生群体心理氛围,培养和熏陶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领学生关注自我,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自我,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帮助他们增强抵御外界不良文化的侵蚀,同时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病耻感和认识误区。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杜海峰:关注县域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视心理状况的性别差异

他在调研中发现,西部县域青少年抑郁和焦虑情绪存在多发情况,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等现象。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推动县级教育部门建立标准化心理健康评估流程,通过校级普查或服务外包等形式,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筛查出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尽早提供支持,对程度较重的学生要提供就诊和转诊指导。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生态系统建设。构建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医院在内的多层次协作网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共享平台,追踪个案管理、明确资源分配、评估服务效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互联网技术开发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推动有心理健康专业的高校和服务机构与县域学校建立远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辅导与支持。

第三,有重点地推进县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别差异,设计更贴近女生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建议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 施卫东:建议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

他建议,扩大精神类药品集采范围,降低常用精神类药品价格;适当扩大精神类药品的医保范围和医保支付比例,将更多精神类药品纳入医保、统筹范围;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特殊病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经济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浙江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 蒋胜男:减轻中小学教师行政压力,关心学生心理变化

她关注到,许多中小学教师每天要完成各种任务过多,包括各种活动、检查、APP下载、打卡、拍照、公开课等,导致没有足够时间提升教学质量,关心学生心理成长变化。

她指出,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所承受的行政压力直接关系到教育减负政策的实施效果。如果教师的行政压力无法得到缓解,教育减负政策将难以真正落地生根。这不仅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还会将压力转嫁到广大学生及家长身上,对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压力,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转嫁压力行为,确保教育部门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和压力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高金凤: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的考核导向

她在调研中发现,面对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更高要求,现阶段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她提出要推进“健康第一”行动。实施学生心理健康第一的考核导向。推动政府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经费保障,奠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优先地位。政府主导“家校社政”四方联动从自发走向自觉,用心研究心理健康工作的规律。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吴智深: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他认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危机一般是有迹可循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实施方案。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和实施《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实施方案》,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他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同时应建立三级预警信息传递系统,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监测中心,形成班级、学校、主管行政部门三级预警信息传递系统。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设立班级干预、学校干预、主管行政部门干预的三级干预系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 胡卫:青少年健康成长需适当“留白”

他认为按照心理学家徐凯文的研究显示,青少年“空心病”实质是“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他建议为了给予青少年必需的平衡健康成长空间,保护青少年感官良性发育发展,应该重视“留白”。所谓“留白”即是与“过满”相对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以被家庭或学校等外部体系过满地安排,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安排,独立且从容地感知和思考人生及世界,包括“发呆”和“无所事事”。不仅艺术需要“留白”,青少年个体生命成长,尤其是身心的平衡健康,更需要“留白”。

在高度重视在“留白”基础上,他建议对于青少年眼耳鼻舌身意的核心感官和觉知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强调青少年来到户外活动与感受,随心随性玩耍和游戏,强调对于青少年非人工环境的大自然教育,既是青少年感官良性发育发展的必须,亦是“留白”的重要意义和核心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国家督学 陈伟志:通过立法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治理效能

他建议,通过立法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治理效能,提升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一是坚持科学理念。贯彻“健康第一、儿童友好”的理念,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未成年人得到全社会优先保护。

二是明确各方职责。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探索“家庭责任、学校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四位一体的法律保障,形成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格局。比如:教育部门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宣传部门要加强科普宣传,转变全社会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和污名化态度;网信部门要清朗网络空间,做好网络欺凌预防,网络沉迷防治;卫健部门要加强儿童精神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对患病未成年人的门诊与住院治疗服务能力;司法部门要对侵害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主体和个人建立司法档案跟踪制度等。

三是形成工作闭环。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发挥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在遵守伦理和专业规范的前提下,通过细化程序和流程,形成“教育、预防、发现、评估、转介、休学、治疗、康复、复学”工作闭环,全方位、全过程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四是落实法律责任。比如:对于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和虐待未成年人等行为,家长或监护人、责任人员必须承担相关责任,根据行为程度和危害结果,由法院等相关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等级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判决。对学校、其他机构等各方面的相关法律责任也需进一步明确,形成科学、可操作的规定。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 杜丽群:守护好青少年心理健康

她在《关于守护好心理健康为青少年茁壮成长保驾护航的提案》提出四点建议:

一、提升普及推广家庭心理健康知识能力,营造良好环境。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全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试点区,编写家长学习训练教材。以社区为单位开设家长公益课堂,开展主题性培训互动和案例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完善家校联系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交流。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心理咨询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尽快出台新的国家从业资质认证和从业规培,扩大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按照生师比标准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经费、政策扶持力度,使学校心理咨询室真正运转。开展评估、督导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实效。加大全体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跟踪回访”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常规化开展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全覆盖工作。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各地卫健委与学校开展定点合作,或由国家级精神卫生中心按区配备在编医生的服务,或疾控中心增设精神科,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加强学校对重点学生干预力度,指导家长及时将有关学生转到医院专科治疗,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四是加强科普宣教及社会参与度。整合现有服务热线资源,做到心理服务热线人人知晓,减少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通过捐赠、合作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确保特殊群体更能享受到心理健康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院长 韦军:加强体育锻炼,做到身心共育

从事体育工作的他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能够仅仅从心理上去解决。身心共育,才是解决的渠道。心理的基础是身体,只有身体发展好了,心理才有发展的根基。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他的身体锻炼是不是达到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再去谈心理水平。希望青少年能够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 高天明: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干预服务

他在《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提案中建议,首先要加强学校心理评估体系建设,由教育部门牵头,卫生健康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工作规范制定工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地调研和科学研究等形式确定该地区统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体系,为学生安排科学的“心理健康体检”。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发现心理状况波动,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

其次,要提升学校的心理干预能力,定期组织各级各类老师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师具备对高风险学生实施危机干预的能力,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公立精神心理专业医疗机构定期组织心理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督导。由教育部门牵头为学校聘请心理健康社工,聘请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对口支援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跟踪并及时干预和转介,对有精神心理疾病的儿童青少年提供特殊支持。

第三,要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增加儿少精神科执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护理人员,提高专业人员薪资待遇,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干预提供充足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许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多举措共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要加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成立对应机构。在医卫和教育类院校普遍开设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或临床心理学专业,非医学类学历教育后进入社会就业则由政府部门主导、行业协会或专业组织负责执业资格证书考评认证、继续教育培训,输送具有专业背景和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她认为,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加强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结合青少年心理发育各阶段特点和成长中的困惑进行心理减压和人际沟通教学。

家庭方面,她建议,可建立家长咨询平台和线上学习平台,帮助家长掌握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亲子沟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还可建立家长支持网络,帮助家长创建互助小组或小型社区支持资源,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高效运作。

社会层面,需要构建有效支持的良好生态。她介绍,可整合心理卫生资源,推动社区心理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医院或相关卫生机构与学校、社区建立技术指导和双向沟通的工作方式,完善“学校—医院”快速转介绿色通道机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建立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等专门心理卫生人员队伍,将心理卫生服务整合到常规医疗资源中,方便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就诊,提升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四小学校长 龚健梅:家校社合力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她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多方发力。比如,政府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高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学校要肩负起责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开展多种活动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层面,则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此外,家长也要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专业支撑和科学方法

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高度重视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困惑问题,建立教育部、卫健委、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行动的机制,形成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精神困惑问题的氛围。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专业支撑和科学方法。

此外,他建议真正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在学校层面,他指出,要重视学校心理老师专业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心理老师的心理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督导、咨询能力,提升班主任老师、教职员工对学生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以及应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 翟美卿: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

她提交了《关于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的提案》,主要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第一是在遵循预防性及实效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国统一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和支援制度等。比如在有关权威部门牵头下,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全国统一的、适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指导各地中小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测评、预警及数据分析机制,以常态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精准筛查和预警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对比、跟踪,掌握宏观情况;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全流程处理程序,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学校年度演练计划,校级领导掌握全流程处理程序,班主任、心理老师学习危机干预处置方法,学生培养成为“心理观察员”,并定期开展仿真场景模拟演练。

第二是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据调研,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地市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仍未普及,无法做到尽早识别,尽早干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重预防、重演练。应拨出专项经费,保证校园心理预防、预警、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同时应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帮扶。

第三是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她表示,青少年儿童在经历心理危机干预后还面临着心理状况“维护”等问题。目前大中城市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看病贵药价高,且仅部分药物纳入了医保统筹范围。建议在国内铺开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做法,尽早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纳入门诊慢性病统筹,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 丁佐宏:多方面预防青少年抑郁症

他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青少年的课业负担重、互联网的危害、父母焦虑的传导和抑郁症诊断治疗扩大化,是青少年抑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后,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源。

为此,他建议,加强挫折型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加强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有条件的地方,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训。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等。

同时,他认为,家庭教育要进行调整。一方面,家长应以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学会给孩子减压,让青少年的身心压力能够放缓。当父母做到真正的从容、理性、“积极努力,顺其自然”,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文艺、体育类活动,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

他还建议,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一要提升商业类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准入门槛,防止鱼龙混杂,滥竽充数;二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由教育部门负责督导区域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三要依托高校心理学智库,整合专业机构资源,开展面向心理测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以公益服务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此外,他表示,要谨防安眠药等相关药品的滥用。一方面,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应把使用药物后改变孩子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作为衡量药物方案效果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严格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国家列管的精神类药品,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处方才能购买。对于二手交易平台、网购精神类药物等违规操作,加强管制。

来源:人民日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网、中新经纬、长江云新闻、澎湃新闻。【转自微信公众号“心渠活水”】*文系转载,是用于学习教育使用之目的。若有错误或侵害权利人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551-65582510